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2-22 10:48:21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,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,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,欢迎大家分享。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1

一、教学目标:

知识与能力目标:

1、积累“萌发、次第、翩然、销声匿迹”等词语,并学会运用。

2、了解物候知识,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。

过程与方法目标:

1、整体感知,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。

2、探究事理说明文的的说明顺序和写作技巧。

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

激发学生热爱科学,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,培养学生注重观察,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。

教学重点:

1、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,体会说明的条理性。

2、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、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。

教学难点:

1、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,并探究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。

2、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,筛选提示性语言,进行全面概括。

教学过程:

教学要点:朗读课文,初步感知文意;筛选主要信息,整体把握文意;划分段落层次,理清说明顺序;探究局部说明顺序,学习作者的说明技巧。

教学步骤:

一、导入新课:

春柳的飘逸,夏荷的袅娜,秋枫的激情,冬梅的傲岸,如诗如画,各具风韵,这就是物候现象,今天,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——《大自然的语言》。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。

(一)走近作者,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知识。

(二)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。

二、走进作品

(一)那么,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?让我们走进文章,请同学们初读课文。要求迅速准确的筛选信息,准备抢答。

1、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?什么叫物候学?

2、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?

3、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那些?

4、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?

(二)听读课文,梳理文脉

思考:全文是采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?

学生讨论回答,教师小结。文章第一部分(1——3段),从描写温带、亚热带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自然现象入手,说明了什么是物候,什么是物候学。那么,研究物候有什么有途呢?文章顺理成章的在第二部分(4——5段)给以解答,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。那么,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呢?在第三部分(6——10)加以具体说明。最后,第四部分(11——12段),在前文说明的基础上,进一步说明了物候观测的意义,提倡人们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,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。文章从具体现象入手,有条理的说明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。

文章的条理性不仅体现在全文的结构布局上,也体现在段落层次的说明顺序上。

思考: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“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”(6——10自然段),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?

学生讨论,教师小结。第三部分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那些因素时,文章指出共有四个:纬度的差异,经度的差异,高下的差异,古今的差异。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颠倒。作者以“首先”,“第二”,“第三”,“还有”这些词,说明其作用有大小之分。文章按主次安排说明顺序,符合事物发展规律,也符合读者认识事物的规律。

三、拓展迁移: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围绕“物候学”这门科学,从物候现象说起,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,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。文章显得条理清楚,层次分明。我们要注意理解并学会运用。

提问:假如下面是几种需要解说的事物,请你判断一下它们分别适宜运用那种说明顺序。

A老师,家访请走这条路B路的变迁C预防近视D美丽的校园一角

四、小结:

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,作者把一门科学——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,饶有趣味。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,思路清晰明了:描述物候现象——作出科学解释——追究因果关系——阐述研究意义。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。

五、布置作业:

以“植树造林的好处”为题,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。

六、板书设计

大自然的语言

竺可桢

物候和物候学现象

对农业的重要性

决定其来临的因素逻辑顺序

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本质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2

【教学目的】

1、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。

2、学习写读书摘要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引题、结合《春》和《济南的冬天》导入新课、析书课题

二、出示教学目标

1、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。

2、做读书摘要。

三、第一次尝试,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

1、出示尝试题、学生默读尝试题。

2、听录音,给各段标上序号。

3、快速阅读课文,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,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。再勾划出七、八、九、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,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。讨论完成尝试练习。

4、检查、肯定。

5、归纳总结:说明顺序的条理性。

主要-→次要

空间-→时间

四、第二次尝试、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

1、出示尝试练习题。

2、点名朗读课文第一、二段。其他学生合拢书,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。

3、学生朗读第一、二段,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、加深体会。

4、学生讨论、互评,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。

5、信息反馈,归纳肯定。

6、齐读课文一、二段,进一步加深理解。

五、第三次尝试、编写读书摘要

1、提出尝试要求。

2、学生跳读课文,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。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,再连缀成文。完成尝试要求。

3、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、互相订正补充。

4、反馈信息,给予肯定。

5、出示教师的摘要,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。

六、课堂小结(略)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3

教材分析:

本文介绍物候学研究对象,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知识,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,促进农业生产的丰收。作者举例生动典型,读起来亲切可信。教学目标: 知识与能力目标:1.理解文章内容,学会用课文中 ……此处隐藏15293个字……注意什么,并领读。(如“告诉”的“诉”单独念第四声,读“告诉”一词时读轻声;“如果”的“如”声母是r,而不是l;“察”是翘舌音,“粗”是平舌音等。)

3.交流通读诗句的情况: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,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个句子。

(1)你如果钓到大鱼,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,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《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》。(注意轻声音节)

(2)古老的“三叶虫”化石,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。(注意生字多,名称连续。)

(3)大自然的语言啊?真是妙不可言。(“啊”变音读n日)

4.正确流利地读诗句,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。

三、品读诗句,指导朗读

1.自读体会。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,就把哪个小节多读几遍。边读边想:你从中读懂了什么?该怎么读呢?

2.互动交流,点拨指导。(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)

(第二小节)

(1)CAI课件展示(一个个静态的“逗点”一“逗点”摇着尾巴游动)这是什么?(逗号)仔细看到底是什么呢?(小蝌蚪)

(2)引导想像: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,招呼朋友多高兴呀,它们会说什么呢?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?该怎么读好这一节呢?

(3)自由练读,再读给小组或全班同学听,结合点评指导朗读。

(第三节)

(1)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: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呢?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?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?

(2)自由练读,指名朗读,点评指导。

(第四节)

(1)指名试读,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?

(结合讲解“三叶虫”,理解”镶嵌”,简介“喜马拉雅山”。)

(2)“喜马拉雅山”那么高,那么大,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,诗句“那儿曾是汪洋一片”,该怎么读呢?

(3)指名试读,点评指导朗读。

3.回归整体,赛读拓展。

(1)赛读:把三小节连起来自由练读,比比看谁读得好。

(2)过渡: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,它们千奇百怪,妙不可言,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,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,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。齐读第一节、最后两节诗。

(3)赏读、赛读:教师边范读边展示CAI课件后,指名赛读整首诗。

(4)拓展: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?说给大家听。

四,书写指导,练习运用

1.书写指导:

(1)自读生字词,边读边记形,并在组内交流自己记住了哪些字。

(2)在书上描红、练写并点评纠正。(如“就”右边不能写成“龙”,“诉”不能丢了一点。)

2.自主选择练习:

(1)和同学们互相听写生字。

(2)朗读课文。

(3)收集、观察大自然的语言并记录下来。

(4)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,读给大家听。

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15

【教学目的】

1、品味生动、形象的语言。

2、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。

【学习重点】

1、品味生动、形象的语言。

2、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品味生动、形象的语言。

【教学课时】

两课时。

【教学过程及步骤】

第一课时

〖教学要点

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。

〖学习过程

一、课前写话、引入新课

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。并请学生发言。

二、学习课文第1、2、3段──品味语言

研读第1自然段:

1、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?试说一说。

学生思考,讨论,交流。

明确:

春天──“冰雪融化”,“草木萌发”,繁花“次第开放”;

夏天──“植物孕育果实”;

秋天──“果实成熟”,“叶子渐渐变黄”,“簌簌落下”;

冬天──昆虫“销声匿迹”,到处“衰草连天”,“风雪载途”。

2、我们学过多诗句,都有明显季节特征,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。

参考:

春天──几处早莺争暧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
夏天──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

秋天──晴空一鹤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宵。

冬天──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

其中“早莺争暧树”、“新燕啄春泥”等是春天的信息,大自然就是这样,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,只要认真倾听,你就能听懂“大自然的语言”。板书课题。

3、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?请学生思考,讨论,交流。自由发言。

参考:

⑴ “萌”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;

⑵ “次第”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,渲染了春天的气息;

⑶ “渐渐”,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;

⑷ “簌簌”,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,使人感到秋天肃杀;

⑸ “载”,即充满,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;

研读第二自然段:

1、学生齐读第2 段。

提问:课文中写道:“杏花开了,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;桃花开了,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。布谷鸟开始唱歌,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:‘阿公阿婆,割麦插禾。’”

这句话:也可以改作:“杏花开了,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;桃花开了,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;布谷鸟唱了,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。”

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,你认为哪句好,为什么?

学生思考,讨论,交流

⑴ 区别: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;第二句采用排比、拟人的修辞方法。

⑵ 认为第一句好,句子形式有变化,活泼。第二句子整齐美。

研读第3段:

请一学生朗读,思考:什么是物候?什么是物候学?

讨论明确:

物候──“这些自然现象,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。”

物候学──“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,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,就是物候学。”

我们这篇课文,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,为什么不用 “简介物候学”,“物候学与农业生产”作标题,而用“大自然的语言”为题呢?

学生思考,讨论,交流。

明确:以“大自然的语言”为题,显得新颖别致,引人入胜。而另两显得呆板、乏味。

三、练笔:二选一

1、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。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。(如比喻、拟人、排比)

2、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。

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

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

《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